区分“陪衬”和“渲染”,形貌角度是重点
发表时间:2023年03月31日浏览量:
区分陪衬和渲染,最本质的是要看是侧面形貌还是正面形貌。陪衬主要通过对所要形貌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形貌来实现,从侧面着笔,举行形貌、铺排,使被形貌的事物越发鲜明突出。陪衬一般通过与被陪衬物相关的多种意象来实现,白居易就擅长用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气氛,陪衬诗歌的意境。
《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陪衬出了人物心田的凄清愁苦。《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组成悲凉孤寂的画面,陪衬出了送别时的凄楚、感伤和怅惘的意绪。
渲染则是指在事物(或形象、或情感)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之某一方面越发突出形象,因此多为正面形貌。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冬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正面直接形貌,突出胡天八月飞雪之大、之白,这就是渲染。同样,杜甫的《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六个特写镜头,写登高之见闻,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
在古诗中,陪衬、渲染两种手法往往是联合在一起使用的。特别是在借景抒情类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选用渲染的手法形貌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陪衬人物情感。因此我们在区分这两种手法时,要弄清楚形貌工具和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渲染手法中,所形貌的中心属于所要表达的事物,是所要表达事物的一部门;而陪衬手法中,所形貌的意象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没有附属关系。最后,正确认识陪衬和渲染两种手法,在剖析诗歌的时候还要掌握好它们的相对性。
在一段形貌里,对形貌中心的明白差别,对体现手法的认识也不相同。如《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竣事,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如果将形貌中心明白为情况的话,那么这两句就是渲染出了寂静、清冷的情况气氛;而如果将形貌中心明白为乐曲的话,那么这两句就是陪衬出了人们因沉醉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和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感人魅力。同样,在一篇作品中,分析的角度差别,也会有差别的体现手法。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墨重彩写怡人风景,这是渲染,可这赏心悦目的情形,却是为下文写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陪衬了。
先渲染,后陪衬,局部是渲染,全局是陪衬,渲染是手段,陪衬是目的,通过渲染而到达陪衬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是很普遍的。在高考中,如果是直接考察这一知识点,那么首先要读准题目中所给的形貌中心。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Ⅱ第8题:“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体现梅花的?”所指定的形貌中心就是梅花,因此凭据诗歌前两联的情况形貌可知,这是从侧面临梅花举行陪衬,而颈联和尾联则是诗人对梅花情感的渲染,所以明确作者是用陪衬和渲染的手法来体现梅花的。
如果高考题将这一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一起考察,那么在答题的历程中要注意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第22题:“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形貌角度的差异。
”词的上片“爱当垆幼年,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主要形貌了乐曲的演奏者,渲染了乐曲旋律的庞大变化和乐曲旋律的雅致等,是对乐曲的直接形貌。而下片“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明白。相见目前那边?语溪乍雨初晴”,是对景致的渲染,另有听者的感受对乐曲的陪衬,是从侧面形貌琵琶演奏的。
最后,在剖析或者辨析这一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记着陪衬和渲染的相对性,回覆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全局是陪衬,局部是渲染,渲染是手段,陪衬是目的。如2015年高考山东卷《卜算子》:“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题目要求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划分作简要赏析,考察炼字的同时也考察手法。“湿”字形貌地面浓重的风露珠气,这使行云也充满湿气且显得厚重凝滞,渲染了情况的湿润、阴冷,陪衬了作者凄凉和极重的心情;而“迷”字形貌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渲染了水面雾气之重,陪衬出朦胧、渺茫的气氛,体现了作者心田的迷惘。
本文关键词:区分,“,陪衬,”,和,渲染,形貌,角度,是,重点,AOA官方入口
本文来源:AOA官方入口-www.hongjiatai.com